“不必客气,我郭大在京都港口这里也混迹多年。耳聪目明的,有什么事包在我身上。”郭大江湖气的挽住刘士明的肩膀。
“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,前几天张家的人走了一笔丝绸交易。郭大哥可有所耳闻?”刘士明也跟着挽住郭大的肩膀,俨然一副江湖样子。
“你说这事儿,这事儿我也正气恼呢。刚才不是说了,那批丝绸货物就是走的张家,对方的人好像跑了。张家的人叫什么南风的,昨日还来问过。我也没收到尾金,带着兄弟们白干一场,真不知该怎么办?”郭大一拍大腿。
“实不相瞒,哪位南风小哥报官啦。我们是京都巡抚大人的手下小吏,巡抚命我二人来调查此事,也甚是着急。郭大哥有什么情况不如向我们分说分说,我们也好回去好好调查,看能不能追回货款啊。”卫周随便编了个由头。
“买这批丝绸的人很奇怪。没有官府批文,还是我提醒他们去办的。交接完货物之后,好像是往南边去了,看起来应该是连州方向。没想到这年头还有这等招摇撞骗之徒,真是难受。”郭大捶胸顿足,后悔当时没拦住这帮人。
“官服批文?”卫周察觉不对劲。
“奥对,自从市舶司设立以来,所有从港口出发或离开都要有官府批文,才能出行,途径地点都要进行官府盖章确认。”郭大详细讲解,只是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伪造的,很可能这伙人就是伪造的文书。
郭大又想到什么,急忙补充:“港口的工人们大多不识字。我儿子郭晓阳还略识得几个字,每次有文书需要看,都是他来确认的,不如让他来跟你们说吧。”
郭晓阳在河边长时间吹风,脸颊红红的,长时间营养不良有些消瘦。刚才去处理水盆了,现在才从港口一角默默走出来。
“你的名字叫郭晓阳,好名字。”卫周走过去弯下腰,和郭晓阳笑着说话。
小男孩支支吾吾,看着卫周笑颜如花,用力捏着衣角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刘士明上前挡住卫周:“你别吓到人家小孩儿了。”
“郭晓阳是吧,你爹说你能认识那些通关批文,你还记得前几天接张家丝绸货物的通关批文长什么样子吗?”刘士明引导郭晓阳回忆。
郭晓阳看卫周被挡到后面看不见了,长呼一口气:“他们拿的官府批文是一个方形的,用的是京都的黄杨纸,有官府的印章,整体符合规制。我没见过官府的官印什么样,具体真假我也不知道。”
“郭大哥,那群人长什么样,你还记得吗?”刘士明又转头问郭大,想知道更多信息。
“我记得带头的人脸上有颗痣,个子不高,约莫有个四十岁,带了四个壮汉,听他口音应该是安州人士。那天他们一早就来接货,交了货之后商量好啥时候给钱。然后我好想听他们说什么‘这次赚大了’‘回去肯定领赏’之类的话。当时我本来第二天还想提醒他们官服批文到达目的地还要进行复检,结果他们第二天人跑了。”郭大微蹙着眉,扶着额头,努力回忆细节。
“如果他们官服批文是假的,那他们在到达连州时会被连州官府拦截吗?”卫周疑惑。
“应该会的,现在新的政令颁布之后,关于港口管理也越来越细化了。”郭大重点强调。
“那就麻烦郭晓阳和我们回去见过巡抚大人,辨认一下通关文书真伪。”刘士明拱手行礼。
“没问题!我可以跟你们去见巡抚大人。”郭晓阳积极响应,郭大也想尽快追回尾金,就让郭晓阳跟着刘士明到了京都巡抚张志和办案的地方。
张志和看是王爷微服前来,也没声张,按照正常流程听完事情始末。
张志和吩咐侍从拿来备用的批文给郭晓阳辨认。
“真的批文用的也是特有的黄杨纸,印章也是一样的。只是真批文在制作时在黄杨纸上撒了一层银粉,举起来在日光下会闪光。而且真批文用的是京都城有名的文成墨,闻起来微微带涩。那日我看那帮人的批文上应该是用的唐辉墨,味道不一样!也没有银光!”郭晓阳拿着批文凑到太阳下,又放回阴影里,翻来覆去仔细辨认。
“看来那帮人拿的是假批文,前往连州一路有多少关卡?”
“京都通往连州共有十二站,最快的路线也要经过五个关卡,最近的一站是潞州!”张志和拿出地图指出航线。
“好,那就请巡抚大人派人按照站点往下搜查,尽快追回这批货物。”刘士明旁若无人,直接吩咐张志和。
“是,王爷,微臣尽力寻找。”
郭晓阳看着刘士明瞪着圆眼,说话有些颤音:“你你你你你是王爷!”
倒是忘了这还有个别人的小孩儿。
“没关系,不用管他是谁,你只管做好你的事。”卫周贴心的摸摸头。
刘士明也不装了,手一背:“本王见你识物能力了的,愿不愿意跟着巡抚大人锻炼锻炼。将来有机会也可以进大理寺佐助查案。”
“真的可以吗?”郭晓阳跳起来,凑到刘士明面前。
“当然可以了,刚好这次寻回货物的案子你就可以参与。你见过那伙人,更有利于查案了。巡抚大人,又添一员虎将啊,好好培养。”刘士明拍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