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位神秘访客的到来,让李轩原本焦虑的心更加紧绷。
“李大人,如今局势危急,您可不能坐以待毙。”访客压低声音说道。
李轩皱起眉头,目光中透着疑惑:“阁下究竟是谁?所来为何?”
访客环顾四周,确定无人偷听后,凑近李轩:“大人,在下乃是您昔日旧友的亲信。如今大明内忧外患,百姓受苦,我们深知大人您一心为国,不忍看这江山沦陷。”
李轩神色凝重:“直说吧,究竟有何打算?”
访客深吸一口气:“大人,我们在民间已集结了一批有志之士,他们皆愿为大人效力,助您摆脱困境,拯救大明于水火。”
李轩猛地站起身,怒喝道:“胡闹!此等大逆不道之事,休要再提!我李轩对陛下忠心耿耿,绝无谋反之意。”
访客连忙解释:“大人息怒,我们并非要谋反,只是想为大人洗刷冤屈,让您能重新为朝廷效力,拯救这危局。”
李轩沉默片刻,缓缓坐下:“此事需从长计议,切不可鲁莽行事。”
与此同时,朝廷中的局势愈发复杂。朱标在众多大臣的压力下,对李轩的调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负责调查的官员为了迎合某些势力,对证据进行歪曲和捏造。
而民间的起义军规模不断扩大,他们攻城略地,地方官员纷纷出逃。起义军的领袖提出了“均贫富、等贵贱”的口号,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响应。
“跟着起义军,才有活路!”百姓们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。
周边国家见大明内乱不止,纷纷出兵侵犯边境。边境守军拼死抵抗,但寡不敌众,连连败退。
“报!敌军已攻破数座城池,形势危急!”战报如雪片般飞往京城。
朱标心急如焚,却又感到束手无策。就在这时,一位老臣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,如今唯有重新启用李轩,或许能解这燃眉之急。”老臣跪地进谏。
“李轩?他如今身负嫌疑,如何能担此重任?”朱标犹豫不决。
“陛下,李轩的忠心天地可鉴,此前的战功也是有目共睹。如今国家危在旦夕,不如给他一个机会,让他戴罪立功。”老臣言辞恳切。
朱标陷入了沉思,内心在信任与怀疑之间挣扎。
另一边,李轩在府中也没有闲着。他秘密联络了一些仍信任他的官员,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
“我们必须想办法让陛下了解真相,不能让奸臣得逞。”李轩说道。
“可是如今朝廷被那些人把控,要见到陛下谈何容易。”一位官员忧心忡忡。
李轩目光坚定: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总会有办法的。”
经过一番谋划,他们决定利用一些在宫中尚有影响力的太监,向朱标传递消息。
太监冒着生命危险,将李轩的书信呈给了朱标。朱标打开书信,只见上面写着:“陛下,臣对大明忠心不二,愿为陛下赴汤蹈火,解国家之危。”
朱标读完书信,心中有所触动。正在此时,又有战报传来,边境一座重要城池沦陷,敌军长驱直入。
朱标终于下定决心:“传李轩进宫!”
李轩接到旨意,匆匆进宫。
“李轩,如今国家危亡,朕决定再信你一次,你可有退敌之策?”朱标急切地问道。
李轩跪地叩头:“谢陛下信任,臣已有对策。首先,应安抚起义军,解决内部矛盾;其次,整顿军纪,调集兵力抵御外敌。”
朱标点头:“准奏!一切依你之计行事。”
李轩出宫后,立刻着手行动。他亲自前往起义军营地,与起义军领袖谈判。
“如今外敌入侵,我们自相残杀只会让敌人得利。只要你们放下武器,朝廷会考虑你们的诉求。”李轩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
起义军领袖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与朝廷合作。
李轩又迅速整顿军队,选拔良将,准备迎敌。
在战场上,李轩身先士卒,鼓舞士气。
“将士们,为了大明,为了百姓,杀!”
大明军队在李轩的带领下,奋勇杀敌,逐渐扭转了战局。
经过艰苦的战斗,终于击退了外敌,收复了失地。
朱标听闻捷报,大喜过望。
“李轩果然不负朕望,是朕的肱股之臣。”
李轩班师回朝,朱标亲自出城迎接。
“李爱卿,此次多亏了你,大明才能转危为安。”
李轩再次跪地:“都是陛下洪福齐天,将士们用命。”
经此一役,大明王朝虽然遭受了巨大的创伤,但也迎来了危机中的曙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