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问题。但他无权决定释放凶手!这是大汉律令的权力。”“而且,就算他外甥霸道灌酒,对方就能怒而杀人吗?就算情有可原,杀人了不必偿命,但也不用受惩罚吗?那正义何在,风气又如何能正?”司马谈一时语塞。
刘吉继续说第二件事:“这第二桩,宽容对他无礼之人,并给县衙打招呼征发徭役时跳过他,确乎是以德报怨?”
有了第一桩事打底,都不必刘吉多说,满殿君臣都能轻易听出其中违和。“百姓更役,是朝廷之制,岂是随意插手的?好吧,若是郭解出钱为那人代役,县衙拿钱去雇人代役,倒也确实能说他是以德报怨。”“但事实上呢,郭解轻飘飘一句话便让那人过更了。可是这对其他百姓更卒公平吗?那人凭何享受特权?
数年下来,因少了人,就有更卒要为此多践更服役一次。”“面对此等不公,无辜受累的其余更卒,何错之有?”这就好像上学时轮流值日,校霸让某个和他有过节的同学不必值日了。校霸是施恩了,那个同学也受益了,但因此就能全校称赞校霸以德报怨?其余轮流做值日的普通同学:闹呢!
“此事郭解看似修了德,却是修的私德,且破坏了公德公义!”“这第三件事,为洛阳互为仇家的两家调解。”刘吉先发问:“不评论对错,我只疑惑:既然叮嘱了那两家不要泄露他们已经化干戈为玉帛的事,让洛阳的贤望再调解一道走个过场后顺势和好,那为仁么现在尽人皆知此事呢?”
司马谈显然有话要说,刘吉却立手把话堵了回去:“我大约知道太史公有话要说。或许是我小人之心,影射郭解沽名钓誉、邀买名声。可能只是两家谁不小心说漏嘴了呢?”
“这些也且不论。太史公可能是觉得,郭解虽不能像卿相之侠的信陵君等四公子一样,为国为民排忧解难,但也可以凭借民间威望,替人调解纠纷,就像是乡贤协助治理乡里。”
“所以郭解此类人,也有其用处?”
“臣正是此意。律法不下乡,民间是需要乡贤协治的。”司马谈感觉说到他心里了。
可不是说到心里了吗?游侠列传里明明白白写着他们的态度呢。司马谈所说律法不下乡,确实是真实现状--未来数百上千年也依旧,乡贤乡绅协助治理也确是行之有效的举措。
但是郭解,他符合乡贤应当品德高尚、行事公正的要求吗?但刘吉却是更偏向班固的看法,“可是,这很可怕不是吗?”“洛阳贤望、官府都解决不了的纠纷,不辞路远地去请郭解,且还轻易地调解了。
这不是说明,当地县衙官府无能,郭解已自成势力,足以与官府法令抗衡。”
“这是否说明,郭解已′权行州域,力折公侯②′?”这不就相当于后世的黑恶大佬?暗脉帝王?刘吉一语既落,殿中落针可闻。
尤其主父偃更懂郭解的威望那是赫赫扬扬,“郭解一路行来,关内关外贤豪争相结交,扰民尤甚。”
刘彻则想起了当初卫青为其求情。
“郭解一介布衣,当初竞然叫仲卿都亲自为其说情,道其家贫不必迁徙,诸卿看来他家贫不贫?”
郭解已经不是郭解,他已成了地方豪强的化身。值此豪强迁徙茂陵县的矛盾旺盛之时,撞上来的他便成了儆猴的那只鸡,早在刘吉开口前,被杀就已是既定结局。
刘吉与司马谈的一番辩论,似乎离题千里,实则切中要害。而刚才宫门外的一场截杀,是一把冒犯皇权的利刃,也终于成为杀郭解的屠刀。
结局既然已定,公孙弘便把话说回正题:“当日郭解麾下敢对迁徙郭解的县官下毒手,今日又敢在宫门外截杀告状苦主,如此行径分明是藐视皇权!”“还有君侯曾言,听闻其磨下只因一儒生批评郭解′专以奸犯公法',便将其杀死,并割下舌头。”
“郭解布衣为任侠行权,以睚眦杀人,解或弗知,此罪甚于解杀之。③”史记上公孙弘评论郭解的话,此时又由他本人说了出来。刘吉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在他面前上演。区别只在于史记上说这句话时,对郭解的调查已经完成,证实郭解确实不知情。
此时只能说,郭解或许不知情。
“郭解知与不知,追查后自然真相大白。"刘彻眼中如有黑云压城。“宫门外截杀凶案苦主一案、严查!若案情属实,从严处置!”【恭喜成功签到[豪侠郭解之死]!】
【事件梗概…
【恭喜您获得500月石!!】
陡然响起的系统播报让刘吉一愣。
这是提前成功签到了?
甚至还没捉拿郭解到案,更没审查结案,别说判刑、行刑了。这就签到成功了?
但转念一想,刘吉也就明白了。
历史果然是客观的,无论查案结果如何,只要今日宫门外的五名豪侠确实是郭解手下,那豪侠郭解就已是必死结局。结局既定,自然签到成功。
刘吉今天进宫是复命而来。
但前有豪侠郭解之死,之后的复命便显得平淡无奇了。此行出使工作报告的概要,颜枢也早已写了奏书呈上,刘吉再稍作扩展复述一遍即可。
大概猪猪帝也没了兴致,并未多做追问,听闻就罢。“届时将阵亡将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