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却偏要生生断了这条路,难不成是真的有废太子之心心吗?太子拳头紧握,一口牙都要咬碎了,可是面对着杨适和一帮下人,他并不想表现出来,于是在徐肃年提出告辞之后,宽和地朝他笑了笑,“快回去罢,这等喜事,的确应当早点告知丹宁姑姑。”
四皇子杨适站在太子身边,听到他这话,微微侧目看了他一眼。虽然太子并未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情绪,但杨适如何不了解他?能让太子这般反应了,看来东宫也是早早觊觎燕国公府。他想争储,自然不会不关注燕国公府,盛怀义这个宝贝女儿他自然也知道,甚至也起过心思。
父皇子息不多,还活着的,成年的只有他和太子,他母家身份不低,但相较于权倾朝野的惠国公府来说,还是低了不少。因此父皇这两年明里暗里地都在扶植他。
杨适并不傻,知道父皇如此并不是想要改立他做太子,只是想要打压太子,从而稳固自己的位置。
对于崇安帝而言,他与其说是儿子,更像是一枚棋子。不过这棋子他做的是心甘情愿,毕竟赢棋之后,实打实的好处是落在他的手里。
可他近些年虽然在朝中有了些位置,但说到底并不是太子,不能像他一样张扬,否则下一个被打压的就成了他了。
因此他并不能像太子一样,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。他想拉拢燕国公府,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娶了那位盛三娘。可他早有婚约,且这婚约是父皇订的。
妻族是无根无基的豪门,父皇的意思很明显,就是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太子。
他想讨得父皇欢心和信重,就不能有任何违逆父皇的意思。因此他是不可能明面上求皇帝赐婚的,何况燕国公府还在私底下与徐肃年先订了婚,甚至连聘礼都下了。
幸而还未真正成婚,一切还都有转圜的余地,于是他叫人暗暗地去调查这位小娘子的日常喜好,不料喜好没差到,反而得知了另一件事一一这位盛小娘子仿佛不在家中。
虽然最后也没查到他去了哪,可是他知道,前一阵燕国公是去了一趟洛州的,再之后就又有了盛娘子的消息。
想必这段日子,那位盛三娘子八成就在洛州。更巧的是,徐肃年也是刚从洛州回来。
他们两个会不会提前有了什么交集呢?
杨适不能确定,毕竞这一切都是猜测,并无证据。只是方才他听到徐肃年的那番话之后,心里的猜测才终于落了地。徐肃年并不是个情绪外露的人,也一向不与他们皇子相交,方才却一反常态地说出了赐婚的事,定然有原因。
一定是他知道了太子私下的动作,这才故意说出赐婚的事。或许太子真的会由此断了对盛家小娘子的心思,可是有了燕国公府这个岳家的徐肃年,他却是绝不能放过的。
若是真的让徐肃年站到太子的那个阵营里去,届时太子结局如何,倒还真有点说不定了。
杨遂直到回宫之后,仍在苦思冥想。
看徐肃年那个样子,应当对他那位未婚妻还是很有情意的,否则也不必做出今日的态度。
或许那位盛三娘子,会是其中关键。
赐婚的圣旨传到燕国公府的时候,盛乔正在睡觉,琉璃急急忙忙闯进门,“小娘子!宫里有大太监过来传旨,国公和夫人请您过去接旨。”又有旨意?
上次盛乔还有些激动,以为是赐婚的圣旨,最后却是给二叔的封赏。这还没过去多久,难道二叔又立大功了吗?
盛乔匆匆换了一身衣裳,等到中庭时,全家人已经到齐了。和上次一样,盛乔拎着裙摆就要跪到三哥三嫂的旁边,低调地跪下便是了。不料站在阶上的庆和却在这时笑着开口,“是三娘子来了罢。”原本盛怀义也不知圣旨为何,但见庆和如此态度吗,瞬间便明白了。“三娘。"当着外人的面,盛怀义并未唤盛乔的闺名,只是朝她招了招手,“过来,到阿爹这儿来。”
听到这话,所有人都有些惊讶,盛乔也是一愣,转而又立刻反应过来,快步走到盛怀义的身旁。
庆和笑着点点头,然后抖开圣旨一一
“门下:
朕上膺天命,统御万民…”
盛乔伏跪在地上,心下期待又紧张。明明庆和的每一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,可她却像是听不清了似的,大脑一片空白。“二人年岁相宜,品性相合,朕躬览其行,实如佳偶天成,特赐二人缔结秦晋之好,择吉日完婚……
等到庆和念完最后一个字,便收起圣旨,朝她笑了笑,“三娘子,您快领旨谢恩罢。”
盛乔这才回过神,稳着声音接过圣旨,她并无经验,只回想起从前学过的那些礼节,跟在父母身后俯身,说话时声音还是抖的,“臣女谢恩。”庆和上前一步,扶起盛怀义,说:“虽然圣旨上没订婚期,但是陛下爱重国公爷,特意让礼部择了日子,说是十月初九,正是个宜嫁娶的好日子。”站起身后,其实盛乔还有些恍惚,跟在郑夫人身边,只听到一句十月初九。那不是离现在只有不到四个月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