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“另外几个先生是秀才,不会出题,唯有薛理能担此重任。
林知了想起什么坐起来。正要躺下的薛理停下:“很晚了。”“想什么呢。”
薛理张口结舌,是他喜欢胡思乱想吗。“那你坐着吧。”林知了朝他靠过来,薛理把小舅子抱怀里,林知了担心心挤到弟弟瞬间停下,对薛理防她像防贼一样的态度有些不满。林知了暗暗腹诽几句,便低声问道:"相公有没有想过把你出的那些题目整理成册?”薛理很是意外她晚上也有正正经经的时刻:“你是说?”林知了:“正是你想的那样。”
“不好吧?"薛理梦里没有这样干过,他感觉不妥。林知了:“赚了钱你可以拿出来一些给学子们添文房四宝,给书院添炭,给先生们添衣啊。”
薛理:“为何不是给钱?”
“万松书院是朝廷办的,账上多了一笔钱容易出糊涂账。”薛理也想到这点,毕竟书院不是什么桃花源,“时机未到。”林知了:“自然是过了院试。可是相公现在不准备着,过了半年你还能找到今天出的题?"在心里补一句,不定被谁当厕纸用了。薛理深以为然:“娘子真人不露相啊。”
又怀疑她装?林知了躺下:“相公,您的束修呢?”“在柜中。”
林知了又不禁坐起来:“发了?我怎么没有看到?”“十两银子和五贯钱,放在小鸽子书包里拿回来的。“薛理想起什么,“先前答应你做几身棉衣,我想一人做一件棉斗篷先用着吧。”林知了:“相公是要买什么?”
“年后兴许用得到。”
手里有钱心不慌,林知了也不是非要这个时候置办一堆衣物。跟薛理聊了几句,林知了困意过去:“婆婆找相公什么事啊?”“先前她去大嫂屋里拿碗筷,大嫂趁机给她钱,母亲可能因为低头看到孩子心软没要。"薛理停顿片刻,“此事先看着吧。”今晚看到薛理对薛二婶言出必行,林知了不担心他日后优柔寡断,过些时日又是另一番说辞。林知了稍稍用脑困意又上来,“我相信相公。”薛理转向她:"真信我?”
“今日二婶跟我说过,薛理回来我叫他休了你。你猜我怎么说的?那就等相公回来!”
薛理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烫的他浑身战栗,情不自禁的靠近些,然而身体一动就被小舅子绊倒。薛理看着横在他和林知了中间雷打不动的小孩,列如一道天堑,不禁揉了揉额角,无奈地叹气道:“睡吧。”翌日清晨跟昨日一样,林知了身上暖了才去洗衣服。薛理在屋里教俩小孩读书识字。
清冷的冬日林知了甚至可以闻到雾的气息,没有一丝末日的腐臭。哪怕冷风让她打个寒颤,林知了依然觉得美好。
如今又跟二婶一家分开,林知了愈发心情愉悦,步履轻快地到路口听到“林娘子”。林知了下意识停下循声看去,从南边过来两人也端着盆,她俩都比她大七八岁,林知了隐隐记得她们两家的小孩爱跟小鸽子玩。林知了还记得其中一个小孩说过陛下不舍得杀了薛探花。听起来他爹娘心明眼亮。也许不姓薛的缘故,陛下灭薛家满门也不会殃及到她们,她们才能说出这番话。
无论因为什么,她们没有落井下石是真的。林知了笑着问:“去河边洗衣啊?”
先前喊林娘子的妇人抱怨道:“孩子贪玩,一两日衣服就脏的没法看。你看看,白的都变成黑的了。“随便拿出一件给她看。林知了:“我弟弟也是。你说他天天在书院,又不让他做什么,怎么就这么脏。我怀疑相公前面扫地,他在后面打滚拖地。”村里人问过薛母薛理日日进城做什么,薛母说在万松书院当书吏。未来的肱股之臣变成小书吏,村里不少人为他感到可惜,闻言不好意思伤口上撒盐,便附和道:“我看也像。”
林知了朝村后看去:“我去那边,两位嫂子呢?”“我们也去。"二人异口同声。
林知了怀疑二人醉翁之意不在酒。寻思着跟她们不熟,林知了便静观其变。到河边两人按耐不住,其中一人说道:“鸽子姐姐还不知道我叫什么吧?我娘家姓周。”
“周嫂子。这位呢?"林知了看向另一人。那位说道:“我姓吴。“林知了笑着称一声"吴嫂子”。
周嫂子笑着称赞小鸽子懂事又仁义,不止教她儿读书,还教他习武。林知了:“他玩呢。”
吴嫂子接道:“玩也比别的小子会玩啊。我就看小鸽子懂事。只是昨晚怎么没有出来玩?”
昨晚那么大动静林知了还奇怪怎么没有邻居好奇。原来人家听见了,只因薛理太快关门挡住了邻居们的窥探。
林知了:“昨晚家里出了点事。”
“你和理兄弟他二婶吵架了?”
林知了不怪人家怀疑她,当日族长带着族人为难薛家众人,是她把人顶回去:“我相公。”
两人互看一眼,怎么可能啊。
林知了见状半真半假地说道:“相公回来后日日给薛瑞布置功课,二婶反而怪相公不尽心。相公解释几次,读书如修房,没有地基墙壁无法上梁,二婶不信,任由薛瑞偷懒。昨晚用饭时二婶又指责相公,我帮忙说几句二婶就叫他休了我。相公忍无可忍才跟二婶一家分开。”
吴娘子问道:“院试不是明年